肝,五行属木,主疏泄,根据中医相生相克五行学说理论,肝发生问题会影响到五脏。《内经》把肝比喻做出“谋虑”“决断”的将军,充分说明了肝脏在整个身体中的重要性。对乙肝的病因病机,认识不一,但归纳起来不外“湿”、“疫”、“毒”、“虚”等四个方面。
患者马先生,男性,52岁,乏力浮肿伴右胁痛反复发作1年,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乏力、肿胀、右胁隐痛,查乙肝表示大三阳。予门诊治疗,症状反复出现,劳累后或剧烈运动后加重症状。来就诊时出现浮肿、右胁痛、乏力、钠少、恶心、小便黄有异味,大便正常,饮食调,舌红苔白腻,脉弦。查乙肝大三阳,HBV-DNA(+),谷草转氨酶62U/L,谷丙转氨酶U/L,白球比倒置,诊断为胁痛(慢性乙肝肝炎)。
中医认为,慢性乙肝肝炎的病因为神志不遂、饮食不节、跌扑损伤、久病体虚等多种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瘀血停滞、痹。阻胁络,湿热藴结、肝失疏泄、阴阳不足、脉络失养等诸多病机变化,最终导致该病的发生。中医认为,慢性乙肝肝炎的病机为肝络适合,其病机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两类。病性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呼气滞、血瘀、湿热三者。
中医认为,辨证论治,一般来说在气者以胀痛为主,时轻时重,症状随情绪变化而起伏;在血者以刺痛为主,局部拒按,入夜尤甚。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病情较短来势汹汹,脉实有力,虚证多属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全身阴血亏耗
中医认为,辨治慢性乙肝,辨气血最为关键,驱邪为辅,整体调节人体脏腑的平衡,扶正重在温补中州,使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同时需要注重调补肝肾,活血化痰。
对于此病治疗贵在坚持,从而减轻肝病发展并注重生活饮食调理才能稳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