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半岛,在威海,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即对西部地区来的人称之为“西府来子”,有的还叫“西部来子”、“西北来子”。还有的叫“西府赖子”或“西府癞子”。后两句叫法,显然是贬义的称呼。
对这句谚语,好多人似乎并不甚解其意,对其来历恐怕也说不清楚。其实,这与历史上的两件事情有关。
一件事是移民。元末,山东屡经战乱,人口锐减。以胶东为例,境内各县残存的土著人仅有七、八万人,每平方公里不到4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人口茂密的地方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最早始于明洪武二年,直至明永乐十五年,历时近五十年。迁民主要来自山西,当时洪同县城北二里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明*府就在此设局住员、编排队伍、发放凭证,成为移民外迁的集中地,于是便有了“问我祖先来何出,山西洪同大槐树”这句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绵延神州的民谚。而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豫、鲁、冀三省,吸引移民最多的地区则有山东省之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以今莱州市年统计为例,其个自然村中,明代以前建村的64个,占5.99%;明代迁入建村的有个,占75.37%;清代迁入建村的83个,占17.13%;——年建村的16个,占1.51%。
另一件事是流民。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因在山海关以东,俗称关东。清朝入关定都北京后,为使其“龙兴之地”的关东能够强根固本,年,顺治帝颁布辽东召垦令,给于不少优惠*策,命地方官“招徕流民”。但仅仅过了15年,出于保护满族固有文化的考虑,清廷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封闭关东地区。年,咸丰帝正式宣布关东地区全面向流民开放。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清*府时开时关*策的变化影响,但由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和官府的横征暴敛,从清初开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民众闯关东一直不断,民国以后形成高潮。在这些地方的流民中,山东最多。据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万人之多,民国年间超过百万人的年份就有4年。上述地域的流民进入关东,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陆路跨过山海关,进入关东;另一条是从胶东半岛泛海到辽东半岛,然后北进。在泛海闯关东的流民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就在胶东各县择邻而居、劳作生活。
由是可见,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年代,对于本地土著人而言,无论是迁住的移民,还是途径的流民,所提供的任何地域信息都是陌生的,从西府、西部或西北来的子女可能是对他(她)们的身份能够确认的唯一区域概念。久而久之,“西府(西部、西北)来子”就成为本地人对这一群体的称呼了。
应该说,“西部(西北)来子”是一种定性的说法,而“西府来子”则有相对的时间和地域概念。
先说说时间概念。“西府来子”中的“西府”,在这里应是一个方位称呼,当是在有了府衙机构之后的事情。北魏时的光州、隋朝时的东莱郡驻地均在现莱州区域。唐宋时设莱州、登州。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管辖登州。年,莱州、登州均升为府。其时的山东共设有6个府衙,而山西则设有5个府衙。也就是说,“西府来子”的叫法是明代以后才有的
再说说地域概念。从地理位置上看,相对于中原地区,莱州、登州均属于东部边陲之地,笼统地将西部其他地方的府衙称之为“西府”应在情理之中。何况,今陕西西部的宝鸡、扶凤、乾县等地方,历史上就称着“西府”。可以说,狭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应指古莱州、登州府以外山东其他地方来的人;而广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当是包括山东西部地区在内的至中原地区的延伸。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固有的道理,源自民间的谚语同样如此。隔海相望的大连,与山东在血缘上可谓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堂兄弟关系。当地有“海南丢”的说法,一种解释是“从海南边(山东)丢过来的山东人”,另一种解释是“回不了海南边的山东人(走丢了)”。其诙谐的语言、丰富的内含,同“西府来子”谚语一样,印证了历史的变迁。
(信息源自:威海信息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