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病就要吃药”,仿佛天经地义。很多人就问过我,说某个指标高了,吃什么能降下来。
有句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滥用药物,容易带来对人体的伤害。药物的伤害,近年来尤以“肝、肾损害”更为突出。
长期服药的人,更应该注意药物对肝的损害
有一位患者,吃抗焦虑药近两年,最近出现疲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右上腹不适、小便*等表现。
一开始以为是胃病,消化科医生准备给他做胃镜,做之前先给他查了个肝功能,结果发现肝功能有问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70,谷氨酰转肽酶也高,其他指标基本正常。
患者没有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的肝病;因为吃抗焦虑药的原因,有一点肥胖,曾检查过有脂肪肝。
在没有吃抗焦虑药之前,肝功能一直是正常的,说明之前没有肝炎或肝损伤。
医生考虑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害很常见
药物性肝损伤,近年来的总体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全球肝病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尤其是滥用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肝衰竭病例,显得特别严重。
药物性肝损伤的概念,先了解一下:
它是指人体暴露于常规剂量或者高剂量的药物之后,因为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性,或者人体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产生过敏或代谢等特异性反应,而导致的肝脏损伤。
在临床上,诊断药物性肝损害有时候是很难的,需要完全排除其他各种因素导致的肝炎。
而且,人们所吃的药物品种多样,还有一些人吃了认为不是药物的膳食补充剂,也有可能导致药物性肝损害。
通过一些全球性的网络调查系统,我们已经知道全球大约有多种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性,包括各种各样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生物制剂、中药、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甚至一些配在药物里面的辅料。
药物性肝损伤的分类
根据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的整个病程,我们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在临床上更多见的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用药后血清转氨酶升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这种分类方法,将急性的药物性肝损害分为3种类型:
1.肝细胞损伤型2.胆汁淤积型3.混合型。慢性的药物性肝损伤,本质上也可以分以上3型,但还可以分类更多,包括慢性肝炎型、慢性肝内瘀胆型、脂肪肝型、肝血管病变、肝纤维化型、肝硬化型和良恶性肿瘤,等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程度
有些文献,或者医学专家常常依据转氨酶等指标的程度来定义为轻、中、重度肝损伤。
按照这种分类的办法,IU/L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大致属于中度的肝损害。患者如果没有其他严重的检测异常的话,应该不算是严重的。
药物性肝损伤,应该怎么处理?
出现药物性肝损害,要了解所用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不良反应,再推测是哪一种药物引起的。
1、果断停用停止应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因为这是导致肝损伤的唯一因素。
停用药物以后,大多数肝损伤能很快恢复正常;但有时候,由于药物产生的一些后续效应,影响比较广泛的话,这种损伤可能会变为慢性。
2.调整用药有些人吃药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停药的话,可能会使原有的其他疾病加重。
相对于这种中度的肝损伤来说,停药的危险大于肝病的危险,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换其他药物。
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来治疗原先的疾病,同时给予保肝的药物治疗。
先观察一下肝功能,观察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如果一周后,肝功能损伤还是很厉害的,需要和原来看这个病的医生共同来协商该应用什么药物去治疗原来的疾病。
3.保肝治疗尽管保肝药物为国人所诟病,但是,对于某些情况下导致的肝损害,使用保肝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肝细胞膜的作用。
最关键的,还是能够将转氨酶降到正常的范围,这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来说,都极大地缓解了紧张情绪。
因为患者看到转氨酶下降了,心情会感觉舒畅一些,而医生虽然按照原则上来说并不是以降转氨酶为主,但是能够减轻来自患者的压力,也有利于将来进一步的正规治疗。
有没有可以推荐的药物?
这可能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龙医生在临床上也见到许多患者都有这样的需求,如果用药能够解决患者的问题,应该是对患者有好处的。
药物性肝损害如果是静脉输液,以N-乙酰半胱氨酸为主,而口服药物的话,没有多大的差异,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双环醇等具有代表性的保肝药物都是可以的。
在使用保肝药物的过程中,应该要注意到保肝药物本身也是要经过肝脏代谢的,所以使用最多不超过两种,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我是一位热爱科普的临床医生,看病、咨询,答疑、解惑,科普医学知识,在匆忙的临床工作中,体会温暖文字的力量!
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收藏。想了解更多的医学知识,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