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外吃饭除了防新冠,更要防致癌病菌一人 [复制链接]

1#

对于咱中国人来说,无论啥节日,最后都逃不过“吃喝”二字。

不管是和三五好友相聚、走亲访友,还是参加老同学的婚礼,最终都会变成一个大型聚餐现场。

说到这儿,小编就不得不多嘴一句了:一起吃饭可以,但是要注意安全!

尤其是现在年底了,公司年会、部门聚餐也多了起来,一不小心就会演变成一个“传染病狂欢party”。

在外一起吃饭,要防新冠

更要防这种致胃癌病菌

当前,疫情还未结束,一些地区甚至还有小面积暴发的情况,所以大家外出

的时候,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

处在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应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少吃一顿饭,保健康平安。

而处在相对安全地区的人也不能掉以轻心,外出吃饭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就餐时,除了要防新冠外,更要防一种致胃癌病菌——幽门螺杆菌(Hp)。

咱中国人聚餐时,都有一个陋习——一双筷子尝天下,有时候还会出现“你给我夹,我给你夹”的场景。

这种看似热闹温馨的氛围,实则后患无穷。

用餐者不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同一盘菜在你来我往中不知不觉就会成为一盘“口水菜”。

觥筹交错间,每个人的唾液随着筷子、勺子进入身体之中,一些病毒、细菌就会趁机在人群中传染开来。

一人感染,全桌遭殃

全国已有8亿人中招

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平均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率为59%,也就是说差不多有8亿人感染这种病菌。

如此高的感染率,共餐的饮食习惯“功不可没”。

Hp的传播方式很简单,主要是粪-口、口-口传播,可通过唾液或口腔分泌物传播,而且传染性很强。

平时一起吃个饭、接吻,或者和病人共用碗筷、毛巾、牙刷、水杯等生活物品,就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

特别是共餐时,只要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就可能造成“一人得病,全桌遭殃”的后果!

不久前,南京就出现了一例“一人中招,全家感染”的病例。

感染后,大多数患者表现隐匿,90%都不会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这也是它的可怕之处,因为没有不适症状,所以常常被人忽视小看。

而实际上,幽门螺杆菌并不是什么善茬儿。

一旦感染,会出现的疾病可不止一种,小到消化不良、胃炎,大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严重还有可能会引起胃癌。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在20多年前(年)就把幽门螺杆菌列为一级致癌物。

而且,幽门螺杆菌非常顽固,加之耐药菌增多,易重复感染,想要彻底清除很难。

再来说说大家比较关心的几个问题:

1、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Hp?

感染Hp后,虽然症状比较隐匿,但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最常见的表现就是突然口臭,并且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见好,那就要考虑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了。

当然,医院做个呼气试验,轻轻松松吹口气就能诊断。

呼气试验,又叫“尿素呼气试验”,是诊断幽门螺杆菌的金标准。

受检者只需要空腹2小时以上,检查时口服一粒胶囊,半个小时后吹气、采集,很快就能得到结果。

2、感染了Hp一定要治吗?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不同人之间差异很大。

大部分人感染后不产生症状,或者不产生明显的“破坏”。

是否需要治疗,主要依据是否有胃癌家族史、胃黏膜病变情况(萎缩、糜烂、肠化生、溃疡等)、有无症状、有无心理负担等因素。

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推荐以下人群进行根除治疗:

胃癌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胃黏膜病变严重(例如:糜烂、肠化生等)

消化不良(例如:反酸、嗳气等)

长期服抑酸药、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

残胃

胃MALT淋巴瘤

心理负担大的人

不在上述范围内的朋友,如果幽门螺杆菌与你能和平共处,那就不必赶尽杀绝。

记得去做个胃镜检查,看它们是否对你的胃造成损伤,也就是说观察即可。

3、生活中如何预防Hp?

上面说了,Hp是经过口腔进入人体的,常活跃于病人和带菌者的牙垢与唾液中。

所以,要预防,就要在“嘴”上下功夫:

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家庭聚餐,最好使用公筷,或者采取分餐制;家人之间,避免互相夹菜;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大人要避免把食物嚼碎或咬下来喂小孩;幽门螺杆菌不耐热,可以把餐具放在高温消毒柜或开水里消毒。共餐制除了易招惹幽门螺杆菌,还有2种病,也在盯着你。

1、甲肝

甲肝是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导致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

甲肝病毒大量存在于患者的粪便中,如果沾到手上、筷子上,就有可能污染食物和水后。

健康的人误食了这些带有病毒的水和食物,就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

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病毒可以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刷、碗筷等接触传播。

小孩之间混用碗筷,若遇到一人得手足口病,则其他人得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我国是乙肝大国,那么,一起吃饭的时候,会不会感染乙肝呢?

和乙肝感染者一起吃饭,会被传染吗?

一般不会。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5种:

1、血液传播,比如输入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

2、母婴垂直传播

3、性传播,比如和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措施(不戴避孕套)的性行为。

4、皮肤、黏膜破损后,接触乙肝患者的体液传播,包括唾液、分泌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

5、医源性传播,比如使用不洁注射器。

乙肝不能通过消化道传播,不论是口腔、食管还是胃肠道,乙肝病毒都不能突破“防线”,进入细胞中繁殖。

所以,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大可不必担心被感染。

被感染的几率,可能比中彩票还小。

因为要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乙肝病毒,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这个乙肝感染者刚好处于病毒复制活跃的阶段;

2、你的口腔或咽喉刚好有破损;

3、你恰好夹了吃到了沾染了乙肝患者口水的菜,而且口水里含有足够量的病毒

4、吃下这口菜时,病毒恰好通过了你破损的粘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中;

5、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抗体。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闻乙肝色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