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肥胖合并症、酒精性脂肪浸润、营养性载脂蛋白缺乏、糖尿病进食脂肪或糖类过多、化学性载脂蛋白合成受阻、结核、细菌性肺炎及败血症等感染)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的肝内总脂肪量,约占肝重的5%。脂肪量超过5%为轻度脂肪肝,超过10%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重者病情凶猛。一般而言,脂肪肝属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常可恢复正常。
脂肪肝分为均匀性和非均匀性两种,前者在临床上多见,超声图像具有典型特征,可明确诊断。后者发病率较低,也称局灶性脂肪肝或肝脏局灶性脂肪浸润,是脂肪肝的特殊类型,超声虽为这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手段,但由于这类病变声像图特殊,超声检查常易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内占位病变。
非均匀性脂肪肝是由于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局限于肝的一叶,数叶呈不规则分布。脂肪沉着区与非沉着部分复杂交错。通常右前叶胆囊与门脉右干间,或右后叶或左内叶为多。B型超声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经济、快速、无创伤性的优点,多数脂肪肝是依靠B超而作出诊断。
方法超声用凸阵或线阵探头,频率2.5~5.0MHz。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探头置右肋间、右肋下及剑突下,声束由前向后显示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等断面。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功能者,应显示肝脏主要血管的分布及走向。
二维显示声像I型(局灶浸润型):肝脏形态大小及边缘多无明显改变,个别病例可呈不规则楔型。显示局限性不规则高回声区,多数为3~5cm片状,但无立体球状征象。边界欠清晰,边缘回声强度呈向外周的递减现象。无包膜,与正常肝组织界线模糊。内部回声一般呈现均匀致密片状高回声声像。后方(远场)或可表现轻度回声衰减。此多发于肝右叶。Ⅱ型(叶段浸润型):受侵叶段回声增高,与未受侵叶段的界线较清楚,系在肝叶间裂。由肝内沿叶段间走行的静脉划分,两者间通常呈直线状清晰分界。内部回声基本均匀增高,后方回声衰减不著。
Ⅲ型(多灶浸润型):在回声相对正常的肝内,可见散在分布多个及至“无数个”小强回声团,管道结构走行尚呈正常;或在相对正常的弱回声肝内见大片强回声脂肪浸润区,内有多数小等回声或弱回声结节呈弥漫性分布,此为脂肪浸润不同程度减少之表现。
CDFI穿行于脂肪浸润区内的血管走行一般仍正常分布,血管形态与流速曲线亦不致发生异常表现,但由于脂肪肝所致声回衰减大而脂肪浸润区的正常血流不易清晰显示。有报告脂肪肝表现基础上的低回声病灶内可显示血流信号,周围血管无明显移位,部分病例仅可见血管穿行现象。
非均匀性脂肪肝指或可能因门静脉血管障碍,肝内脂肪分布范围仅限肝脏解剖分叶之某一叶或某一段者。还有部分病例肝内脂肪沉积呈团块状、条状分布,或弥漫性脂肪浸润的区域内残留大小不等的正常肝组织,导致出现非均匀的脂肪肝声像。又有肝细胞脂肪小滴病变呈条索状屈曲分布者,则全肝呈各种明暗不规则的粗花纹图案,如非均匀性脂肪肝声像。非均质脂肪肝重建后可见扇形或地图状强回声区域为脂肪堆积,弥漫性脂肪肝中残留片状肝组织回声与脂肪肝形成清晰界面。非均匀性脂肪肝主要须与肝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I型患者要与肝脂肪瘤、高回声型肝癌及肝血管瘤进行鉴别。肝脂肪瘤常作分叶状形态,境界清晰但不易辨认包膜。内部回声呈均匀回声团块,后方回声递减,有肿块效应,无血流信号。肝癌病灶多呈进行性增长特征,肝内良性占位病变动态观察表现形态固定,而脂肪肝经过有效治疗后则见可逆性改变。Ⅱ型患者须与肝癌鉴别。脂肪浸润区与非浸润区之间边界较平直,浸润区内的血管走行仍呈正常而缺如癌瘤血行。Ⅲ型患者应同转移性肝癌相鉴别[3]。此病主要采用多普勒血流检测进行分辨。另外,单凭超声表现而言,急性*疸型肝炎其胆红素血症程度重型病例的肝脏声像偶可呈现反射增强和不均匀现象。特别是急性重型肝炎(暴发性肝坏死)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的声像复杂,常与局灶性脂肪肝不易鉴别。但重型肝炎的声像瞬息可变,CDFI显示多见门静脉流量增加和门静脉(P)肝静脉(H)比值增高,加之结合临床区分并无难度。淤胆型肝炎的基本声像表现类同急性*疸型肝炎,唯肝实质回声因淤胆而呈增加。由于解剖学关系,肝脏内部的生物物理学现象相异自有不尽相同的回声表现,即可显示回声水平不一的斑剥状回声。肝内管道结构壁回声呈现相应提高,可见短小线状强回声之弥漫散布,有若繁星当空。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的发现较为敏感,然超声图像为非特异性表现,脂肪肝变量小于30%声像图不显著,30%明显,50%敏感性达90%。用超声随访,喜食高脂肪、动物内脏、大量嗜酒所致脂肪肝,经素食、禁酒,增加体力活动一年以上,声像图上脂肪肝逐渐消退。
福泉君
需要学习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