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3日下午3时左右,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行政中心,在办公室斜对面的洗手间,发生了一起杀人事件。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杀害了秀洲区人事劳动保障局的两名工作人员。事情的起因是周一超在参加秀洲区政府招收乡镇公务员的考试中,遭遇到了该单位对乙肝患者的“歧视”。
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年的应届毕业生,他成绩不错,又是班里的副班长,宣传委员,得过奖学金。经笔试、面试,周一超的成绩一直在录取范围内。但4月1日体检,他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按浙江省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周因此未被录取。出于报复心理,他决定将负责录用的招考干部杀害。
我国曾经是一个乙肝大国,不少人曾经因为乙肝携带者或者患有乙肝被一些单位拒绝录取,而“乙肝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的标签也让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遭遇很多的阻碍。
实际上,乙肝携带者和一些小三阳的乙肝患者基本上并不会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到他人,只有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才能传播。所以一些单位以此拒绝录用乙肝患者和乙肝携带者都是一种公然的偏见!而且这种偏见会传递给公众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加重这种偏见的程度和范围。
有些偏见看起来似乎非常合情合理,有些偏见纯属个人观点,有些偏见却属于群体事件。那么,偏见因何产生?偏见又有哪些危害?如何去纠正偏见呢?
最近在读的一本心理学著作《偏见的本质》给出了答案。作者戈登·奥尔波特是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同时也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并在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这本书是戈登·奥尔波特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在这本书出版以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偏见只是个别现象,只是一些品德有缺陷的人才会有的恶劣的信念。但奥尔波特通过他的雄辩和大量的实践证明和数据推翻了这一说法。
本文将为大家将这本书中所阐述的几个重点内容给大家进行陈述和解说。
偏见的本质后浪正版戈登·奥尔波特著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书籍预售京东官方店旗舰店¥50购买一、偏见是什么?
什么是偏见呢?在《新英语词典》里,关于偏见的定义是:在实际经验前,或不根据实际经验,对人或事物产生的对其有利或不利的情绪。
百度百科上偏见的定义是:偏见是人们认识世界万事万物所萌动的臆断情由,它携带着主观意识情感看问题,论人就事。
偏见异于误解。偏见根源于认识者的偏颇式心理,而误解是根源于对象的复杂性。偏见也异于成见,成见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也异于预定看法。
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来说明预定看法和偏见的区别。我在大学新生报到那天穿了一套别人送的天蓝色修身套装,宿舍里一位姐妹当时对我的穿着比较反感,当然这是在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之后她才告诉我的。有一次她找我借随身听,我想都没想递给了她,她说她非常吃惊,因为我给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她觉得我是个不好打交道的人。我的这位姐妹的反应就是预定看法,而不是偏见。因为偏见不会因为更新了知识或者和深入了解后仍保持原先的看法。
戈登·奥尔波特认为,一个对偏见的充足定义需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它必须包含喜爱或厌恶的态度;必须与过度泛化的信念有关。
人们会将偏见表现在行为中,如果从程度轻到重来排序的话,它们分别是:仇恨言论、回避、歧视、身体攻击和种族清洗。我们大部分对他人或者事物的偏见都停留在仇恨言论、回避的层面,如果上升到歧视,则会更容易引发上一层面的行为。
例如,在笔者生活的城市,人们普遍有一种对同省B市的人存在一种偏见。他们认为,B市的许多农民工干活喜欢投机取巧,还会干些不入流的小偷小摸的事,所以许多装修的业主都会拒绝聘用B市的农民工。
这种偏见属于回避,就是不愿意跟这些人打交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偏见呢?也许是听别人说,也许是自己曾经和B市农民工有过不愉快的打交道的经历。这个偏见产生的根源也是《偏见的本质》一书重点要论述的。
人们不仅经常会产生一些偏见,而且会把偏见合理化,以让自己保持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偏见。作者在书中举了很多关于对犹太人和黑人偏见的对话,来证明他的观点。
比如一个反犹太者认为犹太人自私且喜欢金钱,当另一个持中立态度的人跟他说:“犹太人比非犹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的比例要大。”时,反犹太者会辩驳说:“对啊,这正说明他们经常利用这些小把戏去收买人心,从而赚取更多的钱。”所以,跟持有偏见的人去辩论,他心中永远都会有一套道理来说服你。
二、偏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对于日本人,中国人会有什么评价呢?侵略者、贪婪、军国主义、生性残忍……想想你在做这些评价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画面?我写出这几个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抗日影片电视剧里的画面。
战争,是最能引发仇恨和偏见的一种极端的方式。一旦人类的生存受到影响,而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几乎没有人不会对战争的另一方产生偏见的。也许,我们遇到的日本人温文尔雅,非常努力地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什么暴力倾向,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代,看过无数抗日影片以及历史资料,读过一些以战争为主题的书籍之后,你会不会即使对眼前的这位日本人没有任何的厌恶,但依然会在内心对日本人心存芥蒂呢?
《偏见的本质》中分析了偏见产生的几种原因,即可以说明上述例子中的问题所在。
(一)认知上的偷懒
很多人对他人的偏见仅仅只是通过自己注意到的证据,而不会去考察其他的一些证据。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位中年女士怒气冲冲地向一位教师说:“我想这个班上有个姑娘是黑人!”当教师对她不予理会后,这位女士搬出了她的证据,她说:“我把一张纸掉在地上,并且对她说‘捡起来’。然后这个女孩照做了,她就是一个想要往上爬的黑奴。”
这位女士只是通过女孩的深色头发和她的行为来判断她是一个黑人,其实这是她内心对黑人的偏见而强加于这个女孩的说辞。其实这个女孩并不是一个黑人。
作者在书中将认知上的偷懒进行了细分,人们认知过程的差别却造成了同一个结果——偏见。
(二)文化渗透
不可否认,大众传媒在塑造某个种族或者某个地区的人的形象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文化的渗透,日积月累,让受众对某个种族,某个地区的人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
年,美国作家战争委员会对大众传媒中描绘的“固定角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发现,流行短篇小说是运用固定角色最为显著的形式,在分析了个短故事后,研究人员发现超过90%的人物,几乎全部都有名望的人物都是白人或北欧人。但反派人物出现的时候,就很少有白人。
这些虚构的人物在向公众传达一个信息,白人是高尚的,黑人是懒惰的,犹太人是狡猾的,爱尔兰人是迷信的,而意大利人则是罪犯。
我们来分析一下好莱坞影片中的中国演员所饰演的角色,也会得出一些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比如,中国演员一般会饰演武功高强的人,不管这个演员之前在国内是否以“打星”出道。
不管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形象,通过大众传媒的塑造,会使人们产生一些认知上的固化。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
为什么有的行为明明就是偏见和歧视却不被人们所反对呢?那是因为一旦某种关系被习俗所固化,就很少会发生明显的摩擦。比如在印度,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严重,人们对女婴的偏见再明显不过了,但这却是印度社会公认的,就连女性本身都认可这一点。除非当一个社会中存在社交活动、阶层流动与变化时,才能够创造出异质性,才会带来偏见。
社会结构的垂直流动确实会带来偏见,这是因为这种流动性引发了竞争关系,资源受到削弱的一方必定会对另一方产生偏见。
比如,在香港,爆发了几次反大陆人的冲突事件。这些事件自然是有一些具有政治目的的阴谋,但他们利用的却是一些感到利益受到侵害的香港本土居民的不满情绪。有些人认为大陆人占用了香港本来就紧缺的一些资源,可能让他们的事业和生活遭受一些损失,这令他们心生不满。他们原本就认为大陆人是比他们低一阶层的人,现在不少大陆人却成为香港的精英阶层,这种偏见就产生了。
如果外来群体人数很少,这还不至于引发偏见,一旦当外来群体人数增多,占用的资源到达一定比例,就会引发群体的偏见和冲突。
另外,战争和现实冲突也是非常直接引发偏见的方式。
(四)偏见的习得
偏见是可以习得的,大约有一半的偏见态度只是单纯出于对传统的顺应,维持现有文化格局而已。
三、如何改变偏见
一些不会引起冲突的偏见可能不会被重视,因为人们只是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个人的看法。但像种族歧视、一些用人单位不合理的招聘条件这些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的事情上,最好的办法是立法。
如同开头那个刺杀招聘人员的案例,就可以通过法律得到解决。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及《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提出,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乙肝病原携带者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外招用人员时,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法律通常具有滞后性,但不断完善的法律,和不断提高的思想意识,可以通过法律逐渐改变人们的行为,乃至改变人们认识上的偏见。
希望我们的社会偏见越来越少,通过跨文化教育纠正一些歧视和偏见,让人们更多地看到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