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增城日报
本报讯(记者李诗敏通讯员刘进娣曹伊敏)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日前,医院增城分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涂鸣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必要广泛开展预防肝炎肝病知识科普,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年仅30余岁的新塘街坊张衡(化名)平时身体挺好,近期与朋友爬山后感觉全身没劲、胃口变差,以为是爬山劳累所致,也没在意。四五天后,症状不但没好转,还出现了吃一点油腻的东西就恶心、呕吐的症状,于是赶紧到医院增城分院肝病门诊就诊,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最后被确诊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经过口服抗病毒药物及护肝对症治疗,半个月后其肝功能恢复正常,不适症状消失,但仍需继续抗病毒治疗。
张衡及其家人非常奇怪,为什么年纪轻轻的没有一点征兆就会得肝炎呢?对此,涂医师解释说,肝炎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可有感冒样症状,如发热、头晕、乏力,疲惫。有些人会有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长久会出现肝区胀痛、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发黄等。
涂医师介绍,乙肝病毒的传染途径非常明确,主要是血液传染、性传染、母婴垂直传播,一般日常生活不会传染乙肝。但是,如果母亲有乙肝,则在怀孕期间应充分评估母亲乙肝病毒复制是否活跃,做好乙肝传播的母婴阻断,包括母亲抗病毒药物治疗与宝宝的乙肝疫苗接种,及部分宝宝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可以较好地保护宝宝不被乙肝病毒感染。
涂医师指出,乙肝肝硬化是感染乙肝病毒时间较长,同时未进行正规随访与治疗的后果之一,但是,并不是得了肝硬化就完全没有希望。肝硬化一定要分期分型,评估肝硬化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大部分早期乙肝肝硬化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达到肝硬化逆转,甚至肝纤维化消失,目前已经有明确的科研论文证实。而肝硬化出现失代偿情况时,积极预防并发症,坚持抗病毒,可以达到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涂医师介绍,日常生活中会损害肝脏的不良习惯有:经常熬夜,23点到3点是肝脏自我修复和肝细胞再生的黄金时间,长期熬夜会加重肝脏负担;长期酗酒;经常生气发怒,怒则伤肝;暴饮暴食,高脂高热量饮食;滥用药物;不良卫生习惯,如与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对于如何护肝,涂医师则建议:一是清淡饮食,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切忌过饥或过饱。二是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适当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三是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乱用药物,不食用不明野生蘑菇、鱼胆等。四是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定期体检,了解肝脏功能,发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