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世界卫生组织以“加大投资,消除肝炎”为宣传主题,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以:“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这一主题开展宣传,以实现年消除病*性肝炎的目标。
今天,咱们就来谈谈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吧。
病*性肝炎
病*性肝炎有五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它们各有特点,治疗方法与效果也不同。轻者可自行消退,严重者可发展成肝硬化、肝癌。
目前,乙型和丙型病*性肝炎影响到全球3.25亿人,80%的肝炎患者缺乏预防、检测和治疗,每年高达万人死于肝病,这是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致命传染病。
慢性乙肝肆虐全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
由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普及,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以及感染HBV人口的老龄化,再加上抗病*药物的广泛应用,近年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比例有所上升。
临床诊断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病*学、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
1、慢性HBV携带者
多为年龄较轻的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2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无病变或病变轻微。
2、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3、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阳性,HBeAg持续阴性,HBV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有肝炎病变。
4、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5、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DNA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
6、乙型肝炎肝硬化
建立HBV相关肝硬化临床诊断的必备条件包括:①组织学或临床提示存在肝硬化的证据;②病因学明确的HBV感染证据。通过病史或相应的检查予以明确或排除其他常见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如HCV感染、酒精和药物等。
治疗目的与终点
由于乙肝病*不能完全清除,乙肝的治疗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
一、理想终点
HBeAg(+)与HBeAg(-)患者,停药后HBsAg持久消失;可伴或不伴HBsAg血清学转换——即既往HBsAg(+)患者HBsAg转(-),出现抗-HBs。
二、满意终点
HBeAg(+)患者,停药后获血清HBVDNA持续低于检测值下限,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并伴有HBeAg血清学转换[即既往HBeAg(+)患者HBeAg转(-),出现抗-HBe];而HBeAg(-)患者,停药后血清HBVDNA低于检测值下限和ALT恢复正常。
三、基本终点
抗病*治疗期间维持HBVDNA含量低于检测值下限。
哪些人需要抗病*治疗
抗病*治疗的适应证主要根据血清HBVDNA水平、血清ALT含量和肝脏疾病严重程度来决定,同时结合年龄、家族史和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而且需要动态的评估,这比单次检测评估更准确。对HBeAg(+)患者,发现ALT升高后,可以考虑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抗病*治疗。
推荐接受抗病*治疗的人群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HBV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VDNA≥IU/mL;HBeAg阴性患者,HBVDNA≥IU/mL;
(2)ALT水平:一般要求ALT持续升高≥2倍参考值上线(超过3个月);如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情况下ALT应≤10倍参考值上线,血清总胆红素应<2倍参考值上线;
对持续HBVDNA阳性、达不到上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疾病进展风险较大,可考虑给予抗病*治疗:
(1)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
(2)ALT持续处于1倍参考值上线至2倍参考值上线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治疗;
(3)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治疗。
(4)存在肝硬化的客观依据时,无论ALT和HBeAg情况,均建议积极抗病*治疗。
如何预防
一、乙肝疫苗接种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1、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者的家庭成员、男男同性性行为、有多个性伴侣者和静脉内注射*品者等)。
2、接种程序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和第3针疫苗。新生儿接种第1针乙型肝炎疫苗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越早越好。
3、母婴阻断
单用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阻断率为87.8%。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HBVDNA水平是影响HBV母婴传播的最关键因素。HBVDNA水平较高(>IU/mL)母亲的新生儿更易发生母婴传播。近年有研究显示,对这部分母亲在妊娠中后期应用口服抗病*药物,可使孕妇产前血清中HBVDNA水平降低,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推荐意见1: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最好在出生后12h)注射HBIG,剂量应≥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
推荐意见2:对新生儿时期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应进行补种,剂量为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重组CHO乙型肝炎疫苗;
推荐意见3: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推荐意见4: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μg)和针次;对3针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针60μg或3针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并于第2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针6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4、疫苗补种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故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抗-HBs监测或加强免疫。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二、意外接触后预防
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c、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3、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对已经确定的HBsAg(+)者,应按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三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的传染性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HBV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对慢性HBV感染者及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除不能捐献血液、组织器官及从事国家明文规定的职业或工种外,可照常工作与生活,医院就诊。
4、切断传播途径
大力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灸的针具),医院感染管理中的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原则。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器具也应严格消*。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任何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用品。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在性伙伴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安全套,以预防乙型肝炎及其他血源性或性传播疾病。对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想加入管理团队的热血青年,请加此,务必备注“加入管理团队”,我会尽快与您联系,感谢!(因为平时较忙,如果没有及时回复您,请反复
我)。若想加入基层检验网形态学、微生物、考试交流群的,请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