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一直是严重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约2.5亿人为CHB患者。由于HBVcccDNA的存在,致使目前抗HBV药物不能彻底清除HBV,特别是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水平。而HBsAg消失及其血清学转换是作为治愈乙肝的标志。因此,寻求新的抗病*药物及方法是目前抗HBV研究的主要目标。其中,利用宿主免疫的角度是重要的思路之一。最近,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基于此思路在《Gut》上发文“AuniqueBcellepitope-basedparticulatevaccineshowseffectivesuppressionofhepatitisBsurfaceantigeninmice”,利用HBsAg上面的B细胞表位与相应的蹄蝠HBV核心蛋白重组形成的一种病*样颗粒做成的疫苗,可以有效诱导宿主免疫反应,从而抑制HBsAg水平,为开发新的治疗性疫苗提供方向。
为了能够最大诱导B细胞免疫应答,需要找到准确的B细胞表位的多肽位点。本文作者通过筛选,找到一段23个氨基酸的肽段(HBsAg-aa--)具有明显诱导B细胞应答的作用,然后将该肽段重组到缺失-肽段的蹄蝠RBHBcAg蛋白载体(RBHBcAg)上,这样新的重组蛋白可以自动组装成病*样颗粒,而B细胞表位分布在颗粒表面,可促进B细胞表位诱导免疫反应。同时,研究人员也将CD4+T细胞表位及CD8+细胞表位插入到RBHBcAg中,构建出可以同时诱导B和T细胞免疫反应的病*样颗粒(CR-T3-SEQ13)。此颗粒及B细胞表位位点通过电镜及结构生物学方法得到验证(图1)。
图1.构建基于B细胞表位的重组蛋白而形成的病*样颗粒的疫苗
为了验证该重组亚病*颗粒能否诱导产生相应抗体,本文作者将该CR-T3-SEQ13以不同浓度肌内注射BALB/c小鼠。结果显示(图2),佐剂组没有相应抗体产生,但是加入CR-T3-SEQ13在第二周注射之后表面抗体水平呈现随剂量而逐渐上升的变化。同时,为了验证该抗体的结合能力,将CR-T3-SEQ13免疫不同动物得到的抗体与不同突变的HBsAg进行结合实验,结果显示大部分多克隆抗体对抗原有中和作用,提示这些抗体可用于体内病*颗粒的清除。
图2.CR-T3-SEQ13可诱导产生特异性抗-HBs抗体
为了进一步探究CR-T3-SEQ13在体内对HBV的抑制作用,本文作者利用转基因小鼠接受不同剂量的CR-T3-SEQ13,然后检测小鼠体内的HBV相关指标。数据显示(图3),小鼠血清中的HBsAg水平随着剂量增加而降低明显,作为对照组的佐剂组也有相应的下降。但是,HBVDNA水平在低剂量组中相对于佐剂组下降不明显,在高剂量组下降的较为明显,下降1log10IU/ml左右。随着时间延长,HBVDNA水平并没有进一步降低,可能原因是由于产生抗体只针对血清中病*有中和作用,而没有激活T细胞杀伤作用,从而不能清除细胞内的病*,导致血清HBVDNA水平的一个平衡。不过,这需要更多的检测及后续实验进一步研究。
图3.转基因小鼠模型中CR-T3-SEQ13诱导产生的抗体可有效抑制HBsAg
为了研究其预防作用,该课题组将小鼠先进行CR-T3-SEQ13注射,然后进行尾静脉注射HBV质粒来模拟疫苗的预防作用。数据显示(图4),作为预防作用,CR-T3-SEQ13诱导的免疫反应可以清除HBsAg以及HBVDNA。
图4.CR-T3-SEQ13在尾静脉注射HBV质粒的小鼠模型中可有效清除HBsAg和HBVDNA
虽然知道该CR-T3-SEQ13作为治疗性疫苗在HBVDNA清除方面不是很强,但是作者将CR-T3-SEQ13与核苷类似物药物进行联用来分析联合用药的效果。数据显示(图5),在联用过程中两种药物的处理并没有明显的叠加效果,可能替诺福韦与CR-T3-SEQ13联用HBsAg降低效果略微增加,但HBVDNA水平并没有明显效果,提示他们没有很好的药效叠加作用。
图5.CR-T3-SEQ13与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HBV的转基因小鼠
由于该CR-T3-SEQ13可以诱导宿主体内的抗体来中和血清中的HBsAg,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由于该论文的小鼠利用的是转基因小鼠,与人类慢性感染状态差异很大,能不能在慢性感染状态下诱导免疫反应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观察该疫苗是否能在慢乙肝患者中诱导产生抗体,同时有效降低HBsAg水平以及与其他药物进行联合用药情况下是否能够达到血清学转换等效果。
最后,该论文利用了新的思路通过重组表达B和T细胞表位肽段组装成的病*样颗粒的疫苗,在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可看到有效地降低HBsAg水平的作用,为治疗CHB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