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对已使用20年的临床实践指南的定义进行了修改,强调指南应基于系统评价证据,平衡不同干预措施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1]。《中国乙型肝炎病*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年版)》(下称《指南》)[2]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发起,联合感染、肝病、妇产、生殖及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严格遵守IOM对指南的最新定义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3]的规范和流程,运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4],历时近2年完成。《指南》发表后,在巡讲和宣贯过程中,受到相关领域专家及临床医师的积极评价,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近期我们也注意到部分专家对指南的某些内容提出商榷和争鸣,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听取。本文就周乙华教授等《对〈中国乙型肝炎病*母婴传播防治指南(年版)〉商榷》(下文简称《商榷》)一文中提出的问题,遵循学术争鸣原则,逐一予以回复和说明,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指南》广大读者和使用者负责。
1对“《指南》总体内容评价”的回复
作者认为《指南》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对预防HBV母婴传播部分关键策略缺乏推荐意见;第二,对已经给出推荐意见的部分,存在倾向性引用会议摘要,或引用证据不充分和不恰当。
第一个问题,可归结为“一部指南应该涵盖哪些内容,形成多少条推荐意见才恰当?”。传统指南的制订,由指南制订专家组根据有限的文献和经验,按照教科书格式,分流行病学、病因、病理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模块,对内容进行共识。看起来系统全面,但可能忽略了指南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即针对性地答疑解惑,针对一线临床医师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