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新冠疫苗研发到底有多难澎湃在线
TUhjnbcbe - 2023/9/15 9:26:00
                            

原创朱石生读库

按:新冠肺炎在世界各地继续蔓延,还没有停息的迹象,许多人在期待相关疫苗早日问世,但研制疫苗并非那么简单。

读库“医学大神”系列的作者朱石生老师,专文介绍从乙肝到新冠的疫苗研发过程,展现人类在面对疫病的困难和智慧之光。

歪打正着:乙肝病*的发现

美国医师布隆伯格(BaruchSamuelBlumberg,-)是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被誉为“拯救最多肝癌病人的人”。年代,他还是个医学生的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传染病的传播并非人人平等?

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面对同样的传染病,有些人感染,有些人却不感染。于是他构筑了一个假说:每个人血液里的蛋白质形态不完全一样。这些不同的蛋白质结构,让人对传染病有不同的抵抗力。

他把这当作博士研究课题,决心找到这种特殊的蛋白质。年代,为了采集不同人种的血清样本,他跑遍亚非欧,把不同族群的血样带回实验室,分析血清里的蛋白成分。

人类血清白蛋白结构示意图。蓝紫色的细线是肽链,也就是连接成串的各种氨基酸。肽链必须形成某种三维结构才可能发挥作用,常见的一种三维结构是卷曲成螺旋状,称为阿尔法螺旋。图中褐色部分就是肽链卷曲这种螺旋结构之后的示意图。图源:维基百科

分析思路是这样的:他知道血友病人需要反复接受输血,于是会接触到各种人的血清蛋白,而血友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现外来蛋白,会认为是一种抗原,进而产生一套对应的抗体。这种配对的抗原和抗体,外部形状能完美嵌合,嵌合之后产生的沉淀物,用染色剂去处理,会有不同的染色后果,根据这种染色变化,就可以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经过几年的研究,他发现所有人的血清里都有一种β脂蛋白,而这种脂蛋白似乎就是他想寻找的特种蛋白质,因为他似乎看到一种倾向,就是不同的族群,这种β脂蛋白似乎会有不同的形态特点。不过,这只是一种初步的猜测,是不是确实如此,需要检验更多的样本。于是他让助手继续用这种β脂蛋白跟来自世界各地的血液样本做测试。

正常情况下,这种β脂蛋白跟别人的血清相遇,产生的沉淀物会被一种叫作苏丹黑的染料染成深蓝色。但有一天,某个样本的沉淀物却没有出现这种蓝色。助手尝试不同染料,发现这种沉淀物能被偶氮胭脂红染成红色,这说明该样本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蛋白质,或者说,一种与众不同的抗原。

抗体与抗原的配对示意图,每一种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图源:维基百科

布隆伯格查看了样本来源,这份血清的主人是远在澳大利亚的一个毛利土著,于是布隆伯格把这种抗原叫作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

那么,这是不是毛利人特有的什么蛋白?凭一个案例不能下结论。布隆伯格以这种反应作为新的出发点,顺藤摸瓜,继续调查,发现有不少白血病人的血液里也会出现这种属性的沉淀物,就是说,这些白血病人的血液里也有这种特殊抗原。

看来这种抗原不是那位毛利人特有,而是跟白血病的发病有关。如果能证明这一点,今后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我们就可以检查他的血液里是不是有这样的抗原。如果有,就意味着他将来很可能会患白血病。这对诊断有价值,甚至可能对治疗和预防也有价值。

根据统计,唐氏综合征的患儿后来患白血病的概率很高,所以布隆伯格追踪观察一批唐氏综合征患儿的血清,试图证明澳抗跟白血病存在必然关联。那个年代,唐氏综合征患儿会集中在精神病院或者疗养院接受护理。布隆伯格在一个大型精神病院检测了一批唐氏综合征患儿,发现澳抗阳性率高达30%。

这符合他的假说:唐氏综合征患儿有澳抗,所以容易出现白血病。好像可以出论文了?

布隆伯格没有立即下结论。他给自己提出的下一个问题是,所有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澳抗阳性率都这么高吗?

他继续在不同场合给唐氏综合征患儿做检测,结果却很不一样。在大型精神病院里的患儿,澳抗阳性率固然很高,但如果是在小型家庭式疗养院里寄养的患儿,阳性率会下降到10%,如果患儿住在自己家里,阳性率则只有区区1%。

这些数据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假说。如果澳抗是先天携带的特殊抗原,那么后天的生活环境几乎不可能改变它的出现概率。而历史上,医院里常常发生交叉感染,这些大型精神病院里的患儿大量出现澳抗阳性,难道是因为一种能传染的疾病?

为了持续追踪澳抗的属性变化,他定期给作为研究对象的唐氏综合征患儿复查。最近一轮复查中,一名十二岁患儿的澳抗是阳性,但记录说明早先他的澳抗是阴性。

这就完全推翻了先天体质的理论。如果是先天决定的特异蛋白质结构,应该是生下来就有,不会等到十二岁才出现。这男孩十二岁才出现澳抗,最可能的原因是最近他患上了某种传染性疾病。

他给男孩做传染病筛查,果然发现这男孩患有肝炎。

恰好这个时候,实验室里的一个助手维尔纳(BarbaraWerner)提供了有力证据。维尔纳从项目一开始就自愿充当实验对象,但她那时检测澳抗阴性,所以她是作为对照组提供血样。最近因为不舒服去看病,检查发现她患了肝炎。回到实验室复查,布隆伯格发现维尔纳的澳抗转成了阳性。

这么看,这种特殊血清抗原,不是白血病的表现,而是肝炎的表现。

这打破了他追求十几年的假说,但是他立刻意识到,能找到肝炎的病因,意义更为深远。全球有上亿人患肝炎,而其中许多人最终会转变成肝癌。这样的疾病,对人类的危害比白血病更大,能在这方面有突破,对医学发展的意义也就更大。

年,布隆伯格把研究结果发表之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明白这个发现的潜在意义,于是纷纷设计实验,试图证实澳大利亚抗原跟肝炎的关系,很快就积累了许多间接证据。最后,年,英国生物学家戴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澳抗阳性血清,看到了特征性的病*颗粒。

电子显微镜下的乙肝病*。图源:据维基百科图修改

接下来他直接在肝炎病人的肝细胞里看到同样的病*颗粒,这就是乙肝病*。而布隆伯格发现的澳大利亚抗原,后来我们都知道了,那是乙型肝炎病*的外壳蛋白。

那以后,澳抗的名字就变成了乙肝表面抗原。

明白这一点之后,美国雅培公司探索出一种测试方法,用来检测献血人的是不是感染了肝炎。这可以避免带病*的血液进入血库,于是大大减少了输血导致的肝炎。

十年之功:传统乙肝疫苗

发现乙肝病*让人们兴奋,是因为,通常来说,知道了原因就可能找到治疗方法。但人们很快发现,病*比细菌要难对付得多。年代我们就有了杀菌的磺胺药,年青霉素进入市场,那以后细菌感染的治疗不再是什么难题。可是对于病*,别说是年代,如今二十一世纪了,能在体内有效杀死病*的药物依然寥寥无几。

既然没有治疗药物,能不能用疫苗预防?天花也是病*感染,也没有药物可以治疗。但在年代,凭借牛痘疫苗,人类已经几乎从地球上消灭了天花。如果能开发出乙肝疫苗,我们也有可能控制住乙型肝炎。

詹纳找到的牛痘疫苗,让我们能消灭天花,但那是利用天然病*的近似抗原,是没法重复的特例。我们后来能人工制造疫苗,是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一个重大发明,基本原理就是是用各种方法(加热、脱水、氧化、迭代培养等等)处理致病微生物,让它们的*性减弱(减*处理)。

用这种*性减弱的微生物给人接种,不会让人真的生病,却能在人体内激发一套免疫反应。于是人体就获得了针对这种微生物的免疫力。这段故事,详见“医学大神”之《天花旧事:詹纳与牛痘接种》和《天纵之才:巴斯德与人工疫苗》。

在巴斯德之后,技术细节有一些改进,比如可以把微生物杀死(而不是减*)做疫苗,或者只用微生物的一些残片,比如膜上的一个结构特殊的蛋白质,也能激发免疫反应。这是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寻找致病微生物的时候,并不需要看到微生物的整体,只需看到这些微生物的一个特征标志就行。这就像在战场作战的时候,士兵不需要知道对面壕沟里的人是张三还是李四,他只要看到对方穿着敌**服就可以开枪。

默克公司名下的默克学院,有一位病*学家叫作希勒曼(MauriceRalphHilleman,-)。希勒曼看到乙肝表面抗原的报道,结合以往的疫苗研发经验,就有一个想法:乙肝表面抗原是病*的一个残片,这是乙肝病*的一种特殊标志,那就有可能可以用来做疫苗。

乙肝病*与表面抗原示意图。图源搜狐

年,希勒曼和同事们开始做这种尝试。他们的目标是要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把乙肝表面抗原从病*身上剥离,然后在混合液里去掉病*的基因载体DNA以及其他附件,只保留外壳上面的那个表面抗原。乙肝病*能致病是因为它内部的DNA。它的外壳是没有致病能力的。所以只要能提取纯净的乙肝表面抗原,它具有的特征蛋白结构依然可以激发免疫反应,同时又不会让人生病。

他们研究近十年,最后找到的方法是用蛋白酶、尿素和甲醛来处理乙肝病*,这样就能把病*的外壳蛋白给剥离。然后再用高精度的过滤筛选方法,从混合液里去除壳蛋白之外的其他成分,成功开发出第一代乙肝疫苗,年进入市场。

超乎想象:基因时代的疫苗研发

这种疫苗效果很好,但其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只有一个来源:肝炎病人的血清。这就让人感觉不放心。实际上,希勒曼的乙肝疫苗确实曾经被指控传播了艾滋病。这是因为,当时希勒曼是从同性恋者和静脉用药的吸*人群里寻找肝炎病人。这两类人都特别容易罹患各种病*性传染病,包括肝炎和艾滋病。但是希勒曼研发乙肝疫苗的时候,医学界还不知道艾滋病这种东西。

年,正好是第一代乙肝疫苗获得上市许可的时候,艾滋病被鉴定出来,于是很多人指责希勒曼制作的疫苗导致了艾滋病传播。管理部门响应舆论,对这种疫苗做了检验,证明希勒曼是无辜的。他们的过滤法可以去除一切病*,包括艾滋病*,所以他们制作的疫苗不会导致肝炎,也不会导致艾滋病。

但是,担心的人还是继续担心,觉得从病人血清里获得疫苗素材太危险。生产厂家也有自己的忧虑,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患乙肝的病人或许会越来越少,那么就会越来越难找到带乙肝病*的血清做原料。

理论上说,在实验室里培养微生物是另一种方法。比如流感病*可以用鸡胚培养。但是每种病*要求的培养基不一样。那个时候,医学界还没找到培养乙肝病*的可靠方法。

当然,希勒曼的疫苗,需要的不是完整病*,而只是它的外壳残片,就是叫作乙肝表面抗原的那个东西。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完整的病*,能不能想办法培养这个外壳残片?

这种想法本来近乎天方夜谭。用一个比喻来说,这就像有人跟你说他养鸡养不活,所以吃不到鸡腿,然后你跟他建议说:“那你能不能别养鸡,只养鸡腿?”

但是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让我们真的可以做这样的事:生产出纯净的乙肝表面抗原,也就是乙肝病*的外壳蛋白。仅仅是外壳,不含病*本身。

怎么做到的?

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所有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都是在基因指导下合成的,包括乙肝表面抗原这样的蛋白质。我们要做的就是,第一,找到控制生产乙肝表面抗原的那段基因;第二,找一个代孕生物,让它按照这个基因的指导来生产蛋白质。这么产生的蛋白质就是乙肝表面抗原。这是纯粹的病*外壳蛋白,没有病*核心的DNA,不会导致肝炎。另外,因为现在我们是用代孕生物来生产这种蛋白,不需要从病人血清里采集原料,也就不用担心会有其他细菌或者病*的污染。如果我们能这样生产乙肝疫苗,安全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做代孕生物?说起来很家常,最佳选择就是酵母菌。把找到的那段基因用化学方法嵌入一种叫作质粒的细胞器里,再把这样的质粒植入酵母菌体内。这种酵母菌的基因里嵌入了乙肝表面抗原的片段,它肚子里的核糖体就会根据这段基因的指导,不断生产出乙肝表面抗原,这就是做疫苗的原材料。酵母菌虽然小,但是繁殖速度非常快。把它们放到几米高的培养罐里培养,很快整个大罐里就都挤满了这样的酵母菌。所以大量生产不是问题。这就是第二代乙肝疫苗,年获得FDA批准。

现在的乙肝疫苗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图源:shenjingyys.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冠疫苗研发到底有多难澎湃在线